畅游江阳②丨泸州老窖双国宝:穿越时光 敬酒一杯-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2021-03-25 10:06:11来源: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 龙欣雨 胡容)一挖一刨一铲,酿酒师傅光着膀子的双臂抬起满满一簸箕拌好的红高粱往甑子左一甩右一甩……“得让拌好的高粱平均铺在甑子上,这是传统酿酒技艺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几年的技艺,很难做到让每一颗高粱都到它该到的地方。”酿酒师朱小强笑着说。

我国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持续生产从未间断的“1573国宝窖池群”。龙欣雨摄

3月24日,在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基地里,蒸汽腾起,酒花飞舞,工人们忙着上甑、出甑、加曲、下窖……一片繁忙。

风过泸州带酒香。

人在酒城泸州,行于国窖大桥旁,一股浓郁的酒香让你忍不住鼻孔放大。向桥下望去,一片古建筑立在闹市之间。就在这里,延绵了几百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泸州老窖的“双国宝”在青瓦白墙下碰撞,酒香绕着蒸汽飘散开来。

1573国窖池群。龙欣雨摄

泸州老窖1573广场,中国浓香型白酒发祥地,同时也是泸州老窖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个景区的深处,“中国第一窖”牌匾下,红色木栅栏隔断了游客的步伐。刻着“泸州老窖”四字的照壁身后,略微能窥见中国浓香型白酒精髓的味道和袅袅蒸汽。

中国第一窖。龙欣雨摄

闻名遐迩的国窖1573是高端浓香型白酒代表产品,而它的名称则来源这里——我国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持续生产从未间断的“1573国宝窖池群”。

下午阳光穿过墙上的花窗,斜斜映在窖池上。座座窖池盛满粮食,被泸州本地特有的黄泥掩盖,冒出一个个鼓囊囊的“山包”。这些1573年出生的窖池群,是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老窖万年糟”,“1573国宝窖池群”就是泸州老窖酒之魂。

窖池外,墙角处,立着几座石碑。红底金字,记录着“1573窖池”从1986年以来的荣耀。“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从左至右,将“1573窖池”日日前进的历史,平铺在游客眼前,向世人展示泸州老窖“活文物”。

文物碑林。龙欣雨摄

这些“年事已高”的文物,现如今依旧健康饱满的活着。泸州老窖酿酒师们穿梭在窖池之间,是687岁酿酒技艺的流淌。泸州老窖另一个国宝——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创制于公元1324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酿酒师们正在忙着拌粮。龙欣雨摄

酿酒师朱小强正在将高粱铺进甑子里。龙欣雨摄

左,右,左,右。这样重复端着簸箕洒2次,朱小强就能将高粱铺满巨甑一个面。上甑讲究技巧,180公斤高粱一个巨甑,一左一右,每一下的力度和角度都在心里计算明白,每一颗高粱都到它该到的地方。一个动作做了24年,源于朱小强幼年与爷爷常去小酒坊。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酿酒,与酒结缘。于是,20岁那年,偶有机遇,朱小强进入泸州老窖,与“双国宝”相伴24年。

大鸡公车。龙欣雨摄

就在朱小强忙着上甑时,今年22岁的罗鑫正用大鸡公车,将拌曲之后的高粱一趟趟运去下窖。这位年轻的酿酒师傅,刚刚离开校园便来到这里。当学堂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碰撞,罗鑫叹服于工匠精神。“新”“老”交替,2代酿酒师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文化传承。

浓香的白酒顺着牛尾巴,潺潺而出。龙欣雨摄

上甑完毕,众人齐力合上甑盖。不一会儿,牛尾巴处淌着潺潺流水。晶莹剔透的香酒注入陶罐,然后,被倒掉!原来,一甑的头、尾两段白酒,含异味、杂味,算作是不合格,最后被泼洒在封窖的黄泥上。中段白酒出甑,酿酒师守在牛尾巴旁“看花摘酒”,酒花越大,酒越好!

酒花。龙欣雨摄

这个白酒最原始的手工酿制技艺,是近七百年时光的陈酿。

时间飞逝。长江水来,长江水走。长江畔,国宝窖池和国宝酿制技艺相辅相成,攀过漫漫长途,将岁月沉淀的玉露琼浆敬给世人。

2013年,泸州老窖1619口百年以上窖池、16家明清作坊及3大藏酒洞一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数量和类别居行业之首。

    编辑推荐
    视觉焦点
    排行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