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殷欣)近年来,叙永县政法系统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民生民心等方面,展现法治的引领与保障作用,以法治作为“引擎”为农业农村的治理与经济发展书写新的篇章,不断增强城乡群众的法治参与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产业振兴
政法助推特色产业保障群众增收致富
叙永县政法系统紧扣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主线,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叙永县人民检察院在原本脱贫攻坚的帮扶基础上,积极帮助新一届村领导班子抢抓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重战略叠加机遇,全面落实泸州“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努力跻身“南翼”叙永的茶基地示范村镇。
叙永县人民检察院定点帮扶向林镇跃龙村,发展现代茶产业基地,振兴万亩茶园,打造叙永县茶叶品牌。2021年为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经济发展,并筑牢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叙永县人民检察院协助该村争取项目资金200万,新建400亩茶叶基地,目前现代茶叶基地达到2000余亩。2022年争取到了县上支持,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打造现代茶叶园区1000亩。
在叙永县人民检察院的帮助下,向林茶产业积极招商引资,与浙江越玉兰茶叶有限公司签订意向性协议。此外,叙永县人民检察院还指导拟定了2022-2025年茶叶发展目标,规划实施8000亩绿茶基地,结合自身的2000亩茶叶基地,初步完成万亩茶园覆盖。新增3—5条茶叶精加工生产线,培育万亩茶园,打造10亿元产业。叙永县检察院以消费促扶贫,在2022年向向林镇集体公司购买2万元茶叶,帮助村茶厂销售22余万元春茶,提升了茶农种茶积极性。
在叙永县人民检察院协调企业、投资兴业的举措下,向林镇践行“两山”理念,推动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完备的茶产业链,打造叙永特色茶品牌,扎实稳固地实现着产业振兴。
生态振兴
“赤水丹心”建设美丽乡村“绿水青山”
“禁渔区捕鱼确实是我们的不对,我们也愿意买鱼苗放流,希望能弥补错误。”通过“赤水丹心”团队的释法说理2021年3月因在赤水河流域非法捕捞而被查获的6名涉案人员均认罪认罚,且自愿出资购买鱼苗增殖放流,为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泸州南翼“赤水丹心”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是以叙永县人民检察院为主体的一体化办案团队,围绕“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优质酱酒”产业发展优势,立足办案发挥公益保护职能作用,助力建设以山地避暑康养为重点的生态价值实现旅居带。“赤水丹心”公益诉讼团队自建立以来,共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案11件、行政公益诉讼案共计2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27余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赤水丹心”突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通过办案督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做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
“赤水丹心”大力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处理非法捕捞案例与滥伐林木案例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审查起诉的职责,而是做深检察保护,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架桥。“赤水丹心”团队重视修复受损生态,2022年在赤水河流域设立增殖放流点2个,共增殖放流10余次,投放适合赤水河流域特殊水质生长鱼类15万余尾;2022年3月10日联合多家单位建立了叙永县生态修复基地,并现场种植树苗300余株。
在此基础上,“赤水丹心”还进行了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的探索,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检察院、云南省威信县检察院分别会签了《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的协作机制》,通过合作加强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赤水丹心”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的努力下,更多的荒地再披新绿、河流重焕生机,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聚焦民心
切实服务民生改善精准保障基层治理
叙永县是少数民族杂散居县、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有苗族、彝族等30个少数民族。
2017年3月,叙永县以摩尼法庭为试点,充分联动各方力量,在邀请乡贤寨老运用习惯法参与调解的基础上,完善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及非诉衔接(司法确认)机制,逐步形成一套高效、多元的纠纷调处模式——“石榴籽”调解模式。水潦彝族乡的一起争端在这样一种“石榴籽”调解模式的作用之下得到最平和、最圆满的解决。该乡的村民魏某与杨某平日里关系不错,却偶然因为杨某乘坐魏某儿子的三轮车受伤而引发了纠纷。针对该事件自然有明确的法院判决,但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承办人邀请“石榴籽”调解员和当地的“德古”(注:“德古”源于彝语音译,指在彝族地区德高望重、具有较强纠纷调解能力之人),在多次对话说理、交心解怨之后,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依判决进行赔偿并按照风俗打来三碗酒,三方各端一碗喝干后将酒碗猛砸地上摔碎,由此了结了争端。
摩尼法庭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法庭,专门负责审理全县范围内所有涉少数民族同胞的纠纷,自摩尼法庭建立以来,辖区纠纷逐渐减少、民风逐步向好,成为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典型,也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一张亮丽的法治名片。